1月25日9點,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站在深交所上市儀式簽署臺上,略微緊張的他,一邊發言手中一邊反復折疊著稿紙,“今天是我第二次來到深交所,上一次是1998年,六和(新希望六和)上市,這一次是新乳業。”
隨后新希望乳業總裁席剛發表致辭,對幫助新乳業上市的各界人士表達感謝。席剛表示,新乳業將增加研發、工廠智能建設、用戶智能服務等戰略,實現個性化、多樣化體驗。
2017年9月首次向證監會遞交IPO申請,到今日(1月25日)正式在深交所敲鐘,以低溫乳制品為特色的新希望乳業可以說是跑步趕往資本市場了。
9點30分開盤,新希望乳業股價6.54元,上漲20%,界面新聞注意到,劉永好為這一刻開口大笑長達幾十秒。截至10點,新乳業的股價已經飆升44%至7.85元了。
不同于國內其他乳業的發展路徑,新希望乳業大概是國內唯一一家通過不斷并購壯大、并走向資本市場的乳制品企業。
自2002年起,新希望集團通過一系列收購動作進入乳業領域,并于2004年成立新希望乳業控股有限公司。截至目前,新希望乳業旗下共有35家控股子公司、13個主要乳品品牌、15座乳制品加工廠,12個自有牧場。其中包括西南最大的低溫生產基地郫縣工廠以及京津冀區域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低溫工廠滿城工廠,整合“華西”、“雪蘭”、“雙峰”、“白帝”、“琴牌”等區域優勢品牌。
去年4月新希望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5-2017年新乳業營收分別為39.15億元、40.53億元、44.2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02億元、1.50億元、2.22億元,三年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復合增長率分別為6.27%和-14.27%。
從營業收入、各類產品占比、毛利率貢獻占比等類目看,低溫產品的營收為新希望乳業貢獻了一半以上的業績,該品類產品的毛利率也遠高于常溫產品。2018年上半年,低溫奶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重已達57.97%。
乳業行業高級分析師宋亮向界面新聞分析,新希望上市之后,很可能會并購一個在區域性表現較強的巴氏奶企業,或者整合區域市場,使得新希望乳業在低溫奶市場的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但新希望負債率高的問題是其需要面臨的風險之一。2015年、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新希望乳業的負債率仍分別達66.09%、76.01%、72.42%,截至2018年6月30日,公司合并口徑的資產負債率為69.38%,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宋亮告訴界面新聞,新希望乳業的高負債的可能有兩種途徑解決,一種是在其并購企業之后,一定會對并購企業進行產能統一管理,這過程中新希望乳業會對部分資產就行處理和調整,比如對部分資產進行出售。另一方面,依托自身發展戰略進行業務調整,通過上市盡可能調高其市場市盈率,以此降低負債率。
但所有布局低溫奶市場的企業還必須面臨冷鏈行業自身的挑戰,低溫產品目前受到整個行業的限制。這些限制包括物流冷鏈體系發展不足,尤其對于三四線城市,過程冷鏈體系較為滯后;低溫巴氏奶需要保證就近、就鮮原則,產品到終端盡可能時間短,如何布局是難題;近些年對于消費者投入的市場教育還不夠,消費者對奶的認知程度存在差異,導致消費市場容量有限。